山竹果的种植方法
土壤:山竹可以在多种性质的土壤中存活,但是它的生长最契合的土壤是具有一定的排水能力、一定的粘滞性、营养物质充裕的酸性土壤。 温度:山竹在25-30℃的环境长势格外的好,温度一旦20℃植株的生长速度就会变得比较慢,长时间将植株摆放在温度5℃或者40℃的环境植株会失去生命。
山竹果树的种植方法 山竹果树的土质选择 山竹果树在种植时需要选择土层深厚、交通以及管理都十分方便的地方,另外选择的土地不管是荒山或者田地,都需要有便利的水源。在种植山竹果树以前,要把地上中杂草去掉我,然后深挖三十厘米,施入人畜粪肥,把肥料施匀以后开好的排水沟。
种植时间:山竹适合在春季进行种植。土壤选择:应选择透气性好、深厚且排水性能佳的土壤。种子处理:采集健康饱满的山竹种子,将其放在清水中浸泡,待种子发芽后再进行种植。种植过程:将发芽的种子种植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确保土壤湿润。后期管理:种植后,要为植株提供适当的水肥管理,以促进其快速生长。
山竹百科
山竹的果壳看似厚实,其实质地疏松,密布其间的孔隙让水分很快挥发,而空气又蜂拥而入,变质的进程非常快。营养价值山竹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具有降燥、清凉解热的作用,这使山竹能克榴莲之燥热。山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类,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山竹所以称为‘果后’,除了本身味道甜美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古时东南亚医药中所担当的角色,传统上,山竹被人用来控制发烧的温度及防止各种皮肤感染。而研究表示,山竹的果皮或外皮都蕴含丰富的Xanthone,不但具备抗氧化能力,也有助增进免疫系统健康,令人身心舒畅,整个山竹都有用,故深受人们推崇。
山竹(学名:Garcinia mangostana),又名莽吉柿、山竺、山竹子、倒捻子、凤果,热带常绿乔木,原产於马来群岛中的巽他群岛和摩鹿加群岛,由于盛产于南洋热带地区,有“热带果后”之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榴连和山竹被视为“夫妻果”,故此相对於称为「果王」的榴连而言,山竹就是「果后」。
山竹是树上结的水果。山竹 山竹 莽吉柿(学名:Garcinia mangostana L.),俗称山竹,或山竺、山竹子、倒捻子。小乔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
山竹是长在树上的。生长山竹的树高可达20米,树龄也比较长,能活70年以上。它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果型的果树,在温度为25-35度,湿度在80%左右的环境下才可旺盛生长,从栽培到结果要七八年的时间。果期在10-12月之间。
味道也多样,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山竹:山竹果实为直径4-8厘米的球形,表面光滑,肉质萼片及外果皮内层的柱头残存,果皮很厚且极为坚硬,需用刀才能切开。其果皮为黑紫色或粉红色,很厚,味苦,一般不食用。山竹果肉白色,瓣状,外观颇似蒜瓣,可食用,味道浓郁,清凉甜美,口感柔和,有质感。
山竹是怎么长出来的
山竹是从母株的树干上长出来的,其生长过程包括孕育期、幼果期、成熟期,果实初期为绿色,成熟后呈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果皮较为光滑,而且山竹对土壤的适应性广,偏爱有机质丰富、pH值在0-5之间的砂土,生长适温为25-30摄氏度。
山竹是从母株的树干上长出来的。其生长和繁殖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生长过程:孕育期:山竹果实在母株的树干上开始孕育。幼果期:果实初期为绿色。成熟期:果实逐渐成熟,颜色变为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果皮光滑,假种皮瓢状多汁,颜色为白色。果期为1112月份。
山竹是长在树上的。山竹树高达10米,叶长椭圆形,厚革质,先端渐尖,全缘。花径约5厘米,萼片4片,花瓣4片,肉质,粉红色;果实球形,直径6—8厘米,深紫红色果壳厚而韧,含单宁,可以入药。果柄处有4片硬而内卷的大型革质萼片;果顶有星状花纹,有4—8瓣不等。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