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永乐大典怎么发现的?)

十日日十日日2023-09-13104 阅读0 评论

永乐大典怎么发现的?

永乐大典至今还尚未发现的。

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永乐大典怎么发现的?)

《永乐大典》现在唯一可能存在的地方就是嘉靖帝的寝宫,如果在哪里还没有找到的话,那就永远都不可能再重现了。

当初朱棣之所以编写这部书,乃是因为元朝对宋朝文化的破坏,宋朝时期连年征战,使得不少典籍失传。

永乐大典在长陵吗?

都是推测

从明朝一众皇帝墓中,发现《永乐大典》正本最大的可能,还是嘉靖帝的永陵。长陵发现该书正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下令修书者是朱棣,没必要多此一举}。虽然以上这些都是后世史学家的猜测,但有一点还是很让人担心的。该书存世已经有五百多年,如果它真的在某一座皇陵内,将极有可能因为墓中潮湿的环境已经发生损坏。这也是当年郭沫若先生急于挖掘明十三陵的原因。题外话:乾隆帝一生极度喜爱古玩字画。按照全祖望所说进行推理,该书正本是不是也有可能被乾隆帝带入陵墓中,随后又被孙殿英盗走了呢?

永乐大典是否在长陵不好确定。

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永乐大典怎么发现的?)

据说《永乐大典》的原本被明成祖朱棣给陪葬了,而副本在明末及清朝及清末的战火中被毁的由原来1万多册只剩下了400多册。

所以《永乐大典》在现在是极其珍贵,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是现代研究中国古文化的国宝。在清朝编辑《四库全书》的时候,因满清统治者的原因,销毁、修改了数万部中国的书籍、文件,这些资料现在已多数失传,《永乐大典》中却记载的很详细。

而《永乐大典》的原本在历史中去向不明,传说是被朱棣带到长陵陪葬了,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开挖长陵就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永乐大典》是纸质本,数百年过去了,如果开挖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全部化成灰烬。

永乐大典多少字?

3.7亿个字。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1]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1]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共有3.7亿字。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