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器型对照表大全图(梅瓶瓷器图片)

十日日十日日昨天5 阅读0 评论

梅瓶演变

1、梅瓶的演变历程如下:唐代初现:梅瓶最早在唐代出现,此时是其初次亮相的时期。宋代繁荣:普及广泛:到了宋代,梅瓶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尤其在大小酒肆中十分常见。形态独特:宋代梅瓶通常高且修长,肩部微微倾斜,足部细长接近直线,底部较小,肩部至口部的直径最小。

2、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区别,明代梅瓶,肩部较丰,胫部肥硕。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阔,胫部内收,至近底处又微撇。

3、名称演变:明朝以后,这种瓶式因其插梅的独特用途和造型特点,被正式称为“梅瓶”,并沿用至今。

4、五代至北宋,梅瓶与酒注、台盏组合使用。在辽代的器物组合中,台盏多为盘盏。从北宋晚期至元明,玉壶春瓶、酒杯等酒具参与到这一组合内。这一演变过程也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盛贮的酒品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酒精含量低的酿造酒,变成了酒精含量大幅度提高的蒸馏白酒。

梅瓶器型对照表大全图(梅瓶瓷器图片)

5、插梅枝:由于梅瓶口小,适合插入梅花枝,因此得名梅瓶。这一用途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崇尚。盛酒用器:在宋代,梅瓶(当时称为“经瓶”)常被用作盛酒用器。其独特的造型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便于携带和储存酒液。

6、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宋辽时期盛行,元明清时期继续烧造,尤其是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的作用是盛酒,然而,它为何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而不被时间淘汰?任何艺术品的诞生,都伴随着从实际需要到艺术精品的演变过程。

仅存四件?第五件明代洪武“春寿”款梅瓶现世

梅瓶被古人称为天下第一器型。洪武釉里红常绘制四季花卉纹,如牡丹、菊花等。此种洪武“春寿”龙纹梅瓶,据曾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马希桂先生在《中国青花瓷》中考证说,目前馆藏仅有四件记录。其中两件在国外,国内仅存两件。其中,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馆的青花梅瓶肩上有篆书“春寿”二字。

场上,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2202万港元拍出。此瓶高35厘米,通体施白釉,外壁及口沿内侧以釉里红绘出纹饰。 像这样品相完美的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极为难得,在1997年以前的国际拍卖会上仅出现过两件,足见其珍罕程度。

第一处是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二处是1984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三处是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一批残片;它们虽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为典型器来对照完整的传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云龙纹梅瓶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为完整的典型器。

传世品中,还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在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唐代梅瓶的器型特点

唐代梅瓶的器型特点主要包括小口、短颈、丰肩以及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小口:梅瓶的瓶口较小,这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与梅花的瘦骨相称,这也是“梅瓶”名称的由来。短颈:颈部相对较短,与瓶口相连,形成紧凑的瓶身上部。丰肩:肩部宽阔而丰满,是梅瓶器型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赋予了瓶子稳重而优雅的气质。

梅瓶的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 、肩以下渐收敛、圈足。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也被称之为造型中的皇帝。梅瓶的器型早在唐代就有出现,盛行在宋代。它在宋代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经瓶。

矮胖壮实的梅瓶是唐代的。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