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向背的意思(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的成语?)

十日日十日日2023-10-27517 阅读0 评论

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的成语?

1:成语名称:载舟覆舟

民心向背的意思(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的成语?)

2:成语解释: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如果国家整治得好,人民安居工乐业,那么人民就会服从国家的领导,反之,人民就会合力把国家政权推翻。

成语出处:《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关于对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体现的是中国古 代的一种重视人民的政治理念,周朝的时候 统治者就已经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认识到人民的支持与否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 决定性因素。

战国时代,孟子明确地提出民 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王制》中也有这样 的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 “君舟民水”的思想特别被 唐太宗看重,《贞观政要•论政体》记载魏 徵的话:“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 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 为可畏,诚如圣旨。

民心向背的意思(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的成语?)

”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虽然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提 出的,但是这种思想注意到民心向背是统治 者能否安坐江山的关键,对于统治者制定有 益于民生的政策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是表现 出历史进步性的思想理念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一个国家是由土地和人民组成的。而人民,是可以作出历史性选择的。

古代历来改朝换代,都是因为民心尽失,己无执政之基。

水可载舟,亦可履舟。民众的力量,是不可诲的。所以历来执政者以此警戒自己,但要做到却不易的。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要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民心等于天下!

历史例子

心,主于中而应于外。心在身体中占主导,但是这种主导并不是孤立的,还是需要外界、外物的刺激和触动。《礼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通过心,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触动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比如音乐,就是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只要能得到民众百姓的拥护,就等于已经得到了天下。意思就是说想要治理好家国天下首先要得到的就是黎民百姓的支持。拥有人民支持的人才能赢得天下。这是孟子以人为本的思想中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天下都是皇家的,但如果皇家中有人失了道德,他就失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人们就会揭竿而起,建立新的王朝,拥护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治理国家的人奋斗。因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所以才会有朝代的更迭。

在当今社会,真诚的朋友本身就寥寥无几。很多时候,人们出于相同的兴趣,相同的利益而合作或者交往。这样的人也称不上是真正的朋友,因此从长远来看,就只会形成利益关系网,很难交到真心对待你的朋友了。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有更多的朋友,无论是真情实意还是利益驱使,都会有更多的出路,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也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公民的社会,至少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管理者要到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真正想要什么,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总而言之,这句话不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来说,都可谓是一句真理。上位者要守护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社会才能稳定。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