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纪念馆(李仪祉纪念馆附近景点)

十日日十日日2024-09-1047 阅读0 评论

李仪祉的李仪祉墓

1、于右任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题写在墓园大门两侧。整座陵园苍柏葱郁,肃穆幽静。1992年李仪祉诞生110周年之际,中国水利学会等各方单位和人士集资修建的李仪祉雕像,矗立在墓园正中。

李仪祉纪念馆(李仪祉纪念馆附近景点)

2、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的李仪祉墓,占地约3公顷,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坐北朝南,周长36米,高2米。李仪祉先生的逝世引起了广泛哀悼,1938年追悼会人数多达万人,灵柩运至陵园时,当地民众更是有5000人挥泪送行,国民政府特下令褒扬他的贡献。

3、从泾阳王桥镇沿着泾惠渠一路东行,仅仅几分钟的车程,一座肃穆而庄严、郁郁葱葱的墓园就赫然眼前。一代书圣于右任题写的“仪祉墓园”四个大字醒目的告诉你,这就是李仪祉先生的长眠之地。

4、李仪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靠近关中环线,距离西安中心约60公里。这座纪念馆的建设旨在纪念我国近现代水利界的杰出人物李仪祉先生,展示水利文化,并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纪念馆占地总面积达99亩,总投资额为3亿元人民币。

访仪祉墓园的散文

1、从泾阳王桥镇沿着泾惠渠一路东行,仅仅几分钟的车程,一座肃穆而庄严、郁郁葱葱的墓园就赫然眼前。一代书圣于右任题写的“仪祉墓园”四个大字醒目的告诉你,这就是李仪祉先生的长眠之地。

2、于右任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题写在墓园大门两侧。整座陵园苍柏葱郁,肃穆幽静。1992年李仪祉诞生110周年之际,中国水利学会等各方单位和人士集资修建的李仪祉雕像,矗立在墓园正中。

李仪祉纪念馆(李仪祉纪念馆附近景点)

3、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的李仪祉墓,占地约3公顷,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坐北朝南,周长36米,高2米。李仪祉先生的逝世引起了广泛哀悼,1938年追悼会人数多达万人,灵柩运至陵园时,当地民众更是有5000人挥泪送行,国民政府特下令褒扬他的贡献。

西安到泾阳李仪祉纪念馆怎样走

李仪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靠近关中环线,距离西安中心约60公里。这座纪念馆的建设旨在纪念我国近现代水利界的杰出人物李仪祉先生,展示水利文化,并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纪念馆占地总面积达99亩,总投资额为3亿元人民币。

李仪祉墓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占地面积约3公顷,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长36米,高2米。1938年他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陵园时,当地群众有5000人挥泪送葬。

李仪祉主张治水理念全面,强调黄河治理需上中下游并重,兼顾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利用,这在当时是对传统治水思想的重大突破。

水利学家李仪祉生平简介

1、李仪祉(1882年2月20日-1938年3月8日),陕西蒲城人,是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以他的卓越贡献闻名于世。他是著名剧作家李桐轩的儿子,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投身于西潼铁路的筹建,并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研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为我国水利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先后亲自设计或指导建设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这些渠道同泾惠渠合在一起并称“关中八惠渠”。著名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

3、年 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获举人衔。1915年 毕业于德国丹泽工业大学,获“特许工程师”荣誉称号。1915—1922年 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教授。1922—1927年 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1927年 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

4、李仪祉,著名水利学家和 教育 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李仪祉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他一生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中国水利建设专家,行业精英,当地人民的英雄,全国水利事业的正面典型人物。李仪祉出生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这对他的性格、经历乃至成就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6、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修班(后改为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现在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