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胡惟庸案死了多少人)

十日日十日日2024-08-0658 阅读0 评论

朱元璋为何忍了7年才杀了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引言:朱元璋之所以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主要就是让胡维庸在这期间犯错,从而来收集证据,这样的话,朱元璋才可以达到废除相权,从而杀掉胡惟庸,但胡惟庸并没有要真的谋反。

胡惟庸案(胡惟庸案死了多少人)

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只是相权已经存在有一千多年,已经根深蒂固,并非是他想要废除就能废除的。于是乎,朱元璋为了彻底废除相权,选择了隐忍,他放纵胡惟庸肆意妄为,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从1373年到1380年,总共七年时间,我们推测,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要杀胡惟庸。胡惟庸从登上相位到权倾中外胡作非为,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朱元璋是否忍了七年。

至于胡惟庸是否真的要谋反一事,想来应当是假的。毕竟胡惟庸势力虽大,可他主要干的都是些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的勾当,像叛国谋反这种株连九族的大罪,胡惟庸是万万不敢沾染的。所以,有很大可能,这只是朱元璋为了能够彻底取消丞相制度而特意给胡惟庸所犯错事上加的额外筹码。

他本就是贫苦人家出身,能吃苦,凡事亲力亲为也未尝不可。由于上述原因,朱元璋才会忍受胡惟庸七年。暗中谋反被朱元璋发现 胡惟庸的儿子在坐马车的时候不幸摔死了,胡惟庸迁怒于车夫,将车夫杀死了。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震怒,要胡惟庸杀人偿命。

胡惟庸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1、所以胡惟庸案绝不是审判胡惟庸一人这么简单,背后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目的。胡惟庸案起因 胡惟庸案的起因是从一件很小的事件引发的,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今越南南部)使者来南京朝贡,接受贡使觐见原本属于皇权而非相权的范围。可当时身为左丞相的胡惟庸却越俎代庖替皇帝完成了这次朝贡礼仪。

胡惟庸案(胡惟庸案死了多少人)

2、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动机驱使之下,朱元璋是要借着胡惟庸的人头来废掉丞相之位,而前期之所以把“胡党”养得这么肥,就是为了后续动手的时候形成足够大的震慑,清除足够多的阻力,从而确保在杀了胡惟庸之后不用再任命丞相。

3、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说胡惟庸独断专行确有其事,但谋反其实是子虚乌有,它只不过是朱元璋废丞相的一个借口。 胡惟庸被告称谋叛时,证据并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会被坐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认定谋逆是实,即行杀掉,连告发的涂节也全不放过,只是为了死无对证,并可以借此另做文章。

4、这一派大部分是朱元璋的老乡,而浙东集团则是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后投奔老朱的人,在建国前还能同仇敌忾,等建国以后马上就开始为权力内斗。可以说导致刘基死的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大案。你说的朱元璋陷害他的事,确实存在。

5、由此可见,所谓“云奇告变”一事,是野史学家的段子,并非 历史 真相,这是其一。其二,胡惟庸真的有那么多罪恶吗? 我们知道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间,他从洪武十七年开始当宰相,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算起来总共的执政时间才两年半。如果他要谋反,势必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筹划。

为何朱元璋要杀了蓝玉和胡惟庸?

因为胡惟庸和蓝玉手中的权利太大了,威胁到了朱元璋,胡惟庸是丞相,丞相一般都是文官之首,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后,就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使得权利更加集中,蓝玉是将军,处死蓝玉后,军权就都落在了朱元璋手里,所以朱元璋才会处心积虑的处死二人。

这其中最知名的两件大案一件是胡惟庸案,一件就是蓝玉案,胡惟庸案是因为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可蓝玉与朱元璋并不存在什么权力的矛盾,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他呢?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想要了解清楚这其中的原委,有一个人是无法绕开的,他就是太子朱标。

朱元璋派人去训斥蓝玉,蓝玉根本不理会。本来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却把“梁”字改成了“凉”字。如果蓝玉此时能收敛,能体会到朱元璋对他的宽容,蓝玉兴许还能有活的机会。只是蓝玉再一次置若罔闻,放纵行为变本加厉。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