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电缆载流量对照表?
三相电缆载流量对照表如下: 根据三相电相线电流计算公式I=P÷(U×732×cosΦ),其中P-功率(W);U-电压(380V);cosΦ-功率因素(0.85);I-相线电流(A)。举例:电机功率P=5kw,电压U=380V;计算得,相线电流I=13A。
下表是7KV/15KV电缆的载流量表,虽然不同型号的电缆载流量有差异,但还是可以参考的。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18380.3-2001《电线电缆载流量》的规定,三相电缆的载流量对照表如下: 三相四线系统,电缆敷设在地面上,环境温度30℃,电缆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70℃,载流量可参照表1。 三相三线系统,电缆敷设在地面上,环境温度30℃,电缆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70℃,载流量可参照表2。
电缆承载电流对照表(建议收藏)
mm的导线,截面积每增加1mm,承载电流增加约5A。125mm的导线,截面积每增加1mm,承载电流增加约4A。350mm的导线,截面积每增加1mm,承载电流增加约3A。
5倍截面积可承载电流,如5mm对应16A至25A的负载。 6mm至185mm: 分山逗别为3倍、5倍、2倍电流承载,例如120mm可支持120A在30℃环境条件下,90%负载电流。
铜线线径与承载电流对照表如下:对于10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5倍。对于125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4倍。对于350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3倍。对于70、95mm2 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5倍。
电缆直径和电缆流过电流计算以及对照表
平方毫米:17A 5平方毫米:21A 5平方毫米:28A 4平方毫米:35A 6平方毫米:48A 10平方毫米:65A 16平方毫米:91A 25平方毫米:120A单相负荷按每千瓦5A(COS=1)计算电流,再选择导线。
功率P=电压U×电流I=220伏×18安=3960瓦。
线缆百科主要涉及电缆直径与电流计算、电缆流过电流的计算方法以及电缆电流负载能力的对照表等内容。文章首先解释了铜芯线的压降与其电阻的关系,提供了计算电阻的公式。在计算压降时,使用了欧姆定律。文章还提到了线损与电流、压降之间的关系。
| 0.20 | 最大承受不超过约 15 安培 | | 0.30 | 最大承受不超过约 25 安培 | 其他线径和电流的关系均可依此类推进行计算。以下提供一些通用的建议。此表格主要用于常用规格的线缆和指导值参考。不同环境和工作状况下需适当酌情增加容量评估选择。
三相电缆载流量是多少?
在三相平衡电路中,一般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 5~8A/mm。
在三相平衡电路中,一般铜导线的安耐团拦全载流量为5~8A/mm^2。计算:13÷8=66mm^2,电缆最近的规格为5mm^2。
三相电缆载流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三相电相线电流计算公式:I = P ÷ (U × 732 × cosΦ)其中 P 为功率(单位:瓦特),U 为电压(单位:伏特),cosΦ 为功率因素(通常取值在 0.85),I 为相线电流(单位:安培)。
根据口诀,95平方铜线的载流量相当120平方铝线的载流量。120平方铝线的载流量是其截面的5倍,即120x5=300A。所以95平方铜线的载流量为300A。因为是三相四线电缆,电缆的载流量要打8折,即300x0.8=240A。
电缆的载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电缆的材质、截面积、敷设方式、环境温度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缆型号和规格。
铜线线径与承载电流对照表
铜线线径与承载电流对照表如下:对于10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5倍。对于125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4倍。对于350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3倍。对于70、95mm2 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5倍。对于1150、185mm2的导线可将其截面积数乘以2倍 。功率P=电压U×电流I=220伏×18安=3960瓦。
铜线线径与承载电流的对照表如下:5mm5mm4mm6mm10mm2的导线:承载电流能力约为线径截面积数乘以5。16mm2和25mm2的导线:承载电流能力约为线径截面积数乘以4。35mm2和50mm2的导线:承载电流能力约为线径截面积数乘以3。
铜线的线径与所能承载的电流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照关系,具体如下: 对于10mm的铜线,其承载电流约为其截面积的5倍。 对于125mm的铜线,其承载电流约为其截面积的4倍。 对于350mm的铜线,其承载电流约为其截面积的3倍。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