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被称为草包将军,后来为何戏称大明战神?
李景隆
李景隆,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隆,高位官职予以加封,可惜李景隆没能负起他的优待与厚望。此时燕王起兵发动叛乱,欲谋权篡位。可惜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朱棣来势汹汹,起兵不久便扫荡了北平外围。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耿炳文
朱棣对李景隆十分轻视,他命次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前去找宁王借兵。期间,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兵攻城,却被夜袭,幸亏辅督瞿能是个有见识的人,认准张掖门是最弱的一环,带兵攻打,但是李景隆却猜忌他要与自己争功,下令停止攻击,导致功败垂成。
在李景隆的愚蠢中,北平等到了朱棣的回归,而带着宁王精锐回来的朱棣,更是如虎添翼。但归根究柢,李景隆带兵五十万,朱棣带兵十万,本还有一争之力,无奈打战靠的不仅是士兵,还有将领。李隆基的愚蠢,使他纵使手握大兵,依然节节败退。如此悬殊的实力,打出这样的结果,李景隆也算是给了朱允?梢桓龃蟠蟮摹熬?病绷恕?/p>
李景隆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大败,损失数十万士兵,却只知自己逃命,不顾士兵死活,后来被夺职召回。由于逢战必败,李景隆也被讽刺笑称“大明战神”。
李景隆
李景隆历经大败,朝中大臣都要求出事他,但建文帝终究心存仁厚,放过了李景隆。
没想到,这一放,倒是为自己留下一个大患。
建文四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方孝孺再次请奏诛杀李景隆,建文帝还是一概不听,反而让李景隆等人去和朱棣议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
朱棣功臣排名?
1、丘福
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丘福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轻敌冒进,中伏战死,以致全军覆没,被褫夺世爵。
2、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名将。
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年间又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3、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徽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明朝初期名将。
起家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从燕王朱棣征伐漠北,骁勇善战。参加靖难之役,夺取北平九门,击败耿炳文和李景隆,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1406年),拜征夷将军,征讨安南,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郡王,谥号武烈,配享明成祖庙庭。
4、陈懋
陈懋(1379年2月25日 -1463年7月31日 ),字舜卿。南直隶凤阳府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明朝将领、勋臣,泾国公陈亨之子。陈懋早年随父参与靖难之役,以功封宁阳伯。永乐六年(1408年)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