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云怎么形成?
奥尔特云是一种位于地球高纬度地区的极光现象。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太阳风中带有带电粒子的高能粒子流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当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时,它们会被磁场引导到地球极区附近的大气层中。
在大气层中,带电粒子与大气分子碰撞,释放出能量,产生了美丽的奥尔特云。奥尔特云通常呈现出绿色、红色、紫色等不同颜色,这取决于带电粒子与大气层中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
形成原因是奥尔特云物体其实是在比柯伊柏带更接近太阳的地区形成的,与其它行星及小行星相似,但是由于它们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影响,及后被仍年轻的大型气体行星,诸如木星等天体的强大引力将之逐出太阳系内部,使它们拥有极为椭圆或抛物线状的轨道,散布于太阳系的最外层。
同时,这个过程也把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面,并形成奥尔特云呈球状的形态。一些在远处的天体之轨道又被附近的恒星摄动,使之变为圆浑,并能长期处于太阳的远方。而远离八大行星的物体因不受到大行星的影响,散布于接近黄道面的盘状区中,形成柯伊伯带。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何奥尔特云不像柯伊伯带和八大行星的轨道一样接近黄道面,而是呈独特的圆球状。
奥尔特云(Oort Cloud)是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最大半径差不多为1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之一。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
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区别?
上世纪五十年代(Eαge W0rth)柯尔柏和埃吉沃斯就预言在太阳系边缘区域充满微小的冰封物体,也是短周期慧星的来源地。到1992年天文学家犹维特和鲁乌终于在距太阳为43个至100天文单位的区域内发现了公转周期291年的(QBⅠ)直径200KM的天体,如今已发现上千个直径不等的天体在柯伊伯运行,这个区域科学家定为柯伊伯带。
奥尔特(Jαn Hendrⅰck 0rt)荷兰天文学家认为在五十亿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根据NASA定义到距太阳两光年外,而柯伊伯带距太阳45亿KM以上。
柯伊伯带在大阳系的边缘运行而奥尔特云则包围着太阳系和柯伊伯带,它才是太阳系边缘。
什么是奥尔特云?
中文名称:奥尔特云英文名称:Oort cloud 定义:根据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分布,奥尔特提出离太阳3万到20万天文单位处的一个巨大彗星“仓库”,估计其中的彗星超过 1千亿颗。 应用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太阳系(二级学科) 奥尔特云又译欧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一。
奥尔特星云距离太阳系有多远?
奥尔特云(Oort Cloud)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最大半径差不多为1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之一。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