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乐不思蜀的故事。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不是说“乐不思蜀”是谁,而应该说“乐不思蜀”的人是谁。
乐不思蜀的人是刘备儿子刘禅,史称“蜀后主”。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该成语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
这句话是司马昭请刘禅吃饭的时候,问他是否思念蜀国,他答曰:“此间乐,不思蜀。”
四面楚歌乐不思蜀七步之才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是谁?
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是项羽。项羽被刘邦帅韩信等一帮子人围困在垓下,入夜汉军唱起楚歌,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无心再战。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蜀后主刘禅。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带到魏国国都,司马昭问他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曹植。曹丕称帝后不放心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杀头。曹植七步之内做出著名的七步诗。
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是赵高。他命人牵上一头鹿,问秦二世是什么。秦二世说是鹿,赵高说是马。然后叫群臣来说是鹿是马。说鹿的后来都被赵高杀了。
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刘禅,(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蜀汉孝怀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
刘备之子刘禅
1.乐不思蜀来源于刘备之子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2.成语的具体事件为,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于《三国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的历史,这个典故是主人公是后主刘禅,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有记载这样的内容:
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成语意思可以解释为很快乐,不思念蜀国,该成语现在大多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