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百病生!湿分寒热,看看你是哪一款?
湿热,热属阳,湿属阴,中午之后是阴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湿的比重慢慢加大,湿的比重一加大,憋在体内的热就憋得越来越厉害,中医叫作郁而化热。 也就是说,早上的热气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后的热,由于湿的比重大了,湿又在外围把热裹在里面,所以很难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后加重。
湿为重浊之邪,黏滞难化。在外因中多指雾露或天雨潮湿,感受者发为寒热,鼻塞,头胀如裹,骨节痠疼。也有因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汗出沾衣,湿邪由皮肤流入肌肉、经络,则发生浮肿和关节疼痛重着等症。嗜食膏粱厚味,或过食生冷瓜果、甜腻食品,能使脾阳不运,湿自内生,称做内湿。
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泄泻、水肿及风湿人士。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肿。适用于有肥胖性水肿、脚气、腹胀腹泻等症人士。
有时候嘴巴干,口里很苦,尿黄,说明你的主要问题属于热重;脸上有痘痘,说明上焦有湿热;大便结节,下焦热重;痤疮爆发厉害,有湿疹身上,说明还是湿热作怪,其中热重于湿;湿热是湿热互结,寒湿常表现为关节不利,怕风怕寒。
国医大师路志正说: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可见寒湿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对于祛湿除寒,中医上的调理方法有这四大类。开胃健脾: 脾主水运,脾脏功能增强,寒湿自然就除去了。可以用山楂来开胃健脾。
如何区别寒湿与湿热这两种不同的体质
可通过小便来区分,湿热体质的人,小便味道较重,颜色发黄,会有尿赤尿痛的情况。寒湿体质的人,尿液清长,没有味道,如同水一般,尿液比较多,还会有夜尿增多等现象。可通过大便来区分,湿热会导致明显的腹泻,有一种里急后重的感觉,在上完厕所后还会有肛门灼热感。
性格不同 湿热和湿寒体质的性格不同。一般湿热体质人群的脾气比较暴躁,比较容易生气。而寒湿体质人群,一般不喜欢说话,并且脾气较温和。面部表现不同 湿热体质和寒湿体质的面部症状不同。通常湿热体质脸部容易长痤疮。而寒湿体质人群,一般脸部爱出油以及浮肿。
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的主要区别如下: 病机差异: 寒湿体质:病机以寒为主,体内湿气和寒气相结合。 湿热体质:病机以热为主,体内湿气和热气相结合。 症状表现: 寒湿体质: 疼痛性质为冷痛,病人感觉怕冷。 疼痛部位遇寒症状加重,遇热症状减轻。
寒湿体质可以分为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种情况。外感寒湿通常由受凉引起,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内生寒湿则表现为四肢冰冷、腹泻,这类人群也容易体重过重,由于缺乏运动,脂肪在体内堆积,虽然外表看起来壮实,但实际体力不佳。 湿热体质的人常见的问题是面部痤疮多、口干。
寒湿体质和温热体质的区别在于病机有寒热这两种根本的区别,症状表现上寒湿体质会出现寒湿阻遏气机所引起的各类疼痛,不管寒湿阻遏在什么位置都会引起这个位置的疼痛,而且疼痛的性质是冷痛,病人感觉怕冷,局部遇寒症状会加重,而遇热症状会减轻。
今天给大家分享:寒湿、痰湿、湿热,到底该如何区分
寒湿 寒湿体质的人,体内湿气和寒气较重,常表现为:舌头表现:舌头颜色发白,舌质嫩滑,整体呈现一派寒象。身体症状:手脚冰凉,怕冷,夜尿多,四肢可能出现水肿,腰膝感觉酸冷。此外,还可能有腹胀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
寒湿则与阳气不足、湿气入侵密切相关,其症状包括畏寒怕冷、关节酸痛、身体水肿、腹泻等。对于寒湿体质者,建议多运动以增强体质,同时减少生冷寒凉食物的摄入,以免进一步加重体内寒湿。湿热多由饮食油腻辛辣、环境潮湿闷热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口干口苦、皮肤油腻、大便干燥等。
寒湿侵袭 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脾胃受困,水湿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湿蕴肺。饮食不节 常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
湿热体质通常由于过多摄入热性食物、辛辣食物或饮酒过度而形成。 痰湿体质则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如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或经常淋雨、涉水,以及潮湿环境或多雨气候等因素引起。 痰湿体质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长期过劳的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形成恶性循环。
饮食结构的差异也可作为鉴别依据:痰湿多因长期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引起;寒湿则与长期辛辣、煎烤、油炸食物有关。 热寒偏好的不同:痰湿体质喜暖、喜饮热水;寒湿体质则喜凉、喜饮冷食。 面色的差异:痰湿体质面色多显淡胖、浮肿;寒湿体质则面色多油腻、红赤。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