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幻觉名词解释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NI(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
货币幻觉: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货币幻觉的产生原因
1、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产生“货币幻觉”(经济学家语)的中心部位。人们在购物时,常常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
2、“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3、财富错觉(或者说财富幻觉)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或波动性的预期收入,2出现比以前更富裕了的感觉,由此产生过度消费的冲动,并在实际生活中增加支出。
4、在货币幻觉下,人们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认知模式:如果自己的工资增长了,人们不会觉得这是物价上升的结果,而会觉得是自己工作努力获得认可的结果。所以,涨工资,每个人都很开心。
5、像平时家长平时给你的一些零花钱啊之类的,你就会觉得非常的少了,不够你花。
为什么说货币幻觉?
1、“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2、货币幻觉效应是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3、他们不会去比较物价的因素,而只关心眼前、当下的货币标价。这就是货币幻觉。有一个并不可笑的事实,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了货币幻觉是可能产生的。试验表明,能产生这种幻觉的区域是人的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4、“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5、通货膨胀错觉首先造成的是商品价格上涨,受经济利益驱动,会增加工厂,刺激制造业生产更多的商品,招收更多的工人,造成经济繁荣假象,导致就业增加。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