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蔡伦造纸
从小蔡伦就到皇宫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的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
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蔡伦看到当时大家写字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而且都存在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捣烂成浆状物,再经过蒸煮,最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不仅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由他监制的纸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科学家刻苦研究小故事不少于150?
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但由于爱迪生经济问题不得不寻找经济资助,于是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为实验提供经济资助,不久洛雷找到了几个股东,他们愿意出钱资助爱迪生研究电灯。
但爱迪生屡屡失败,很快用完了五万美元,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开始摇动,爱迪生苦苦劝诱,股东们决定再拿五万美元资助爱迪生。
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这种电灯有“高阻力白炽灯”、“碳化棉丝灯”多种名称,用碳化棉丝制成。
1880年,爱迪生派遣助手和专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用的竹子,有六千种左右,其中日本竹子所制碳丝最为实用,可持续点亮一千多个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这种灯称之为“碳化竹丝灯”。
质疑“权威”而发现真理的科学家的小故事?
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起源》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