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说的是哪个三国人物?
吴国吕蒙。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最初只会打仗,不好读书。孙权让他多读一些书籍,他说,战争不断,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告诉他,读书有许多好处,既可以增长知识,了解历史,从中借鉴经验教训,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头脑,修炼自己的情操。
后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努力学习,每天坚持读书,多忙也不肯放心,手不释卷,终于成为一员文武双全的将军。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
吕蒙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早年家贫,没有文化,但作战勇猛。后来,孙权劝他多读书,用光武帝手不释卷的故事来反问他。吕蒙受到劝诫,回去后就开始读书,后来成为了吴国主将。
凿壁偷光手不释卷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供他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习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勤奋好学,很想读书,但是买不起书,只好四处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会轻易借书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大户人家干活,主动不要工钱,只求主人让他看家中的全部书籍。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白天在地里干活,只能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看会书,到了晚上,虽然有时间看书了,但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看不了书。所以他通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一卷书。匡衡很着急,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自家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猛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是邻居家里的烛光从壁缝里透过来了。于是,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一点点把墙缝挖大,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些,凑着透进来的微弱烛光,匡衡每天晚上都能读书了。 就这样,匡衡每日刻苦学习,后来终于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
手不释卷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手不释卷的启示: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
1.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但是他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孙权便鼓励他学习一些书籍,希望他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但是吕蒙往往以自己事情多作为借口推脱,孙权见他一直在逃避,便告诉他读书的好处,并推荐给了吕蒙一些史书典籍。自此,吕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爱上了读书,时时刻刻都在看书,于是便有了手不释卷这个成语。
2.凿壁偷光。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时的匡衡十分好学 但是由于家境贫困,晚上的时候买不起烛光,于是只能在墙上偷偷的凿了一个小洞,用从洞中偷过来的邻居家的光继续读书。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