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说故事(儒林外史关于周进的小故事?)

十日日十日日 11-20 26 阅读

儒林外史关于周进的小故事?

周进是薛家集的作馆先生,他家境贫寒,仕途不顺,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没中的。如此,他虽然年近古稀,在秀才、举人面前,依然被称呼为“小友”。

  薛家集虽是个百十来户的普通村子,然村子里的人有个逢年过节聚会议公事的规矩。村口的观音庵,是村民议事的场所。在议过龙灯上庙之事后,为头的申祥甫提议在观音庵开个学馆,为村里的孩子办个学堂。县衙当差的夏甲总推荐周进为学馆的先生。这样,周进开始了作馆生活。

六十多岁的周进,贫穷寒酸,虽然没有中秀才,但他很注重读书人之间的尊卑礼节。凡遇秀才、举人在场,他依序坐在下首位。这次要被请为作馆先生,周进因为有集上新进学(新中秀才)的梅玖在场,他客气一番,不敢上坐。周进的此番举动,使人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

周进是个屡次不第的老童生,原本在山东汶上县里一个大户人家做家庭教师。可教了三年,他的学生都考中了秀才,他还是没有一点进步。

青出于蓝已经胜于蓝,周进当然不能再教这个比自己学历都高的学生了。正好这时有个“薛家集”的村子,农人们打算集资请一位老师来教孩子读书,于是周进被人推荐来到这里。

他出场时是这样的:“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走入我们视线的周进,不仅衣衫破旧,言语举止也是拘谨畏缩的,是一个呆板无趣的老腐儒的形象。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友提供,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